光影流转见匠心——非遗纪录片〈守艺·传心〉以影像之美唤醒文化记忆

更新时间:2025-04-28 23:07:31

《光影流转见匠心——非遗纪录片〈守艺·传心〉以影像之美唤醒文化记忆》

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、央视纪录频道制作的系列纪录片《守艺·传心》今日全网上线。这部历时三年打造的匠心之作,通过4K超清影像与创新叙事,带领观众走进2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场,以独特的镜头语言解码东方美学密码,在光影流转间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

在青砖黛瓦的徽州老宅里,镜头追随85岁徽墨大师汪培林的日常。特写镜头中,布满老茧的双手将松烟、麝香与胶体反复捶打十万次,当墨条在宣纸上洇出"紫玉光"的瞬间,老人眼角的皱纹与墨锭上的描金纹样形成奇妙呼应。"每一道工序都是与古人对话",汪老的独白伴着捶打声在院落回响,让观众触摸到匠人毕生坚守的温度。

纪录片创新采用"非遗地理"叙事结构,沿长江、黄河、大运河三大文化带展开寻访。在蜀绣传承人孟德芝的工作室,高速摄影机以每秒240帧捕捉银针穿梭的轨迹,绣娘们将三星堆青铜纹样融入现代服饰的设计过程被完整记录;泉州南音艺人蔡雅艺与法国电子音乐家的即兴合奏,则通过声波可视化技术呈现出古老宫商与现代律动的交融图谱。

制作团队特别设置"非遗微剧场"单元,由传承人亲自演绎技艺背后的传说。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汪天稳带领家族戏班,用千年未变的华县皮影技法重现《李夫人还魂》典故,纪录片首次采用XR扩展现实技术,让皮影角色穿越到现代都市场景,完成传统艺术语境的当代转换。

据总导演陈岩介绍,摄制组累计行程12万公里,运用水下摄影、显微摄像等特种设备,捕捉到龙泉青瓷开片时细如蝉翼的冰裂纹形成过程,记录下黎族姑娘用骨针在树皮布上刺绣的0.1毫米精度。这些震撼影像在社交媒体引发#寻找身边非遗#话题热潮,上线三天播放量突破8000万次。

该系列纪录片不仅是对非遗技艺的抢救性记录,更通过年轻传承人的创新实践,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。当"00后"苏州绣郎张雪将火箭发射场景化作缂丝作品献给航天基地时,弹幕中"这才是文化自信"的留言持续刷屏。正如非遗专家田青在片中所说:"这些跳动在指尖的文明基因,正在新技术时代书写新的传奇。"#五千年非遗文化# #非遗宝藏# #非遗寻味# #非遗开发# #非遗人文摄影#

标签: 手工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