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葛游玩景点(长葛名胜(1):葛仙灵池)
更新时间:2023-05-23 09:01:30
今长葛市后河镇中心小学院内有葛仙灵池。池有石砌的井壁,系明代所始建。1984年月5月,葛仙灵池被长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9年6月19日,葛仙灵池被公布为第三批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葛仙灵池北靠陉山,相传是葛天氏族在陉山狩猎、演练歌舞时的汲水之处。三国时,葛天氏后裔、吴人葛玄在此修道,俗呼为葛仙翁池。每遇天旱,祷雨辄应,亦名灵池。
笔者目触所及,最早提及葛仙灵池的是明刘咸的《长葛怀古》诗:“凤凰城下草离离,溱洧河边柳色衰。古店明月鸡叫乱,村桥霜滑马行迟。鍾繇台废嗟无迹,葛老仙成幸有池。欲驻征骖访遗事,官书无奈迫程期。”此诗录入清乾隆十二年(1747年)《长葛县志》。 【清刘廷鉴纂修的咸丰十年(1860年)《万安刘氏南海族谱》记载:刘咸(1388年-?),字士皆,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四十一都人。江西乡试第三十六名。永乐十年(1412年)壬辰科会试贡士第九十八名,殿试第二甲第四名,赐进士出身,曾任河南提刑按察司佥事、按察使,巡查河南。曾祖父刘庆源。祖父刘存善。父亲刘仲良。】
最早记载葛仙灵池的史籍是《大明一统志》。该志卷二十六记载:“灵池,在长葛县西,一名仙翁池。世传吴人葛玄寓居于此。池有石甃。每遇旱,祷雨辄应。”【《大明一统志》是明代李贤、彭时等撰修的地理总志,成书于天顺五年(1461年)四月,共90卷。石甃(zhòu):石砌的井壁。】
明正德十三年(1517年)《长葛县志》记载的“葛邑八景”有“葛仙灵池”。明代邑人进士车明理《葛仙灵池》诗云:“一镜方池不计春,谁开地脉作通津?人家引水滋禾稻,岁旱祈霖济困民。葛老仙成留古迹,吴人丹就脱凡身。几番载酒闲游赏,一度登临一爽神。”邑人致仕教谕张纶《葛仙灵池》诗云:“摆蓝池自葛仙翁,澄沏昭回一镜同。止水有源过地脉,方塘无浪绝尘容。清风明月天宫上,翠柏苍松图画中。更有这般灵验处,旱乾祷雨显神功。”明代长葛教谕李义《葛仙灵池》诗云:“池在西山远市尘,周遭胜景等蓬瀛。摆蓝俗志名无据,载葛仙翁号称情。灵感祷祈苏旱涝,功施阡陌转枯荣。此池有利吾人事,羡甚银河箕斗横。”
明嘉靖二十年(1541年)《许州志·卷八》记载:“仙翁池,在长葛县西四十里,昔吴人葛玄(字孝先)学仙术于左慈,家于长葛,号葛仙翁。又尝以石砌池。后不知所之。今池在长葛,传为葛仙翁池。每遇旱时祷雨,辄应,又名曰灵池是也。”
《钦定大清一统志》记载:“仙翁池,在长葛县北三十里,亦名灵池,吴葛元遗迹也。曹学佺《名胜志》亦名葛仙池,池有石甃。”【葛元即葛玄(164—244),因避康熙讳,故改。《大明一统名胜志》二百八卷, 明崇祯三年(1630年)曹学佺(1574—1647)编纂,记述了明代疆域之内各府、州、县的历史沿革、地理特征、风景名胜和古迹文物。侧重条记天下风景名胜。】
《河南通志·卷五十》记载:“龙泉宫,有二:一在长葛县西四十里后河镇葛仙翁修道处;一在郾城县河北保。”《河南通志·卷五十二》记载:“葛仙翁池,在长葛县西四十里后河镇龙泉宫,吴人葛玄修道处。池水可染衣,亦名摆蓝池。天旱祷雨辄应,亦名灵池。吕履恒诗:万木积阴黑,一泓湛深碧。闻道云生时,有龙随出入。又怪堤上女,春服夺朝晖。总是神仙术,丹砂染素衣。”
清康熙三十年(1693年)《长葛县志》记载:“葛仙翁池,在县西四十里后河镇龙泉宫。吴人葛玄与左慈学仙术于许,慈已仙去,玄因家于长葛,号葛仙翁,采药陉山,尝于暑月入池中,数日不出。昔人尝以白布入水中得蓝色,俗名摆蓝池。今遇旱祷雨,辄应,亦名灵池。”邑令何鼎《葛仙翁摆蓝池》诗云:“曾闻炼药依深潭,为爱奇踪且往探。一是仙翁能守黑,至今池水尽拖蓝。烟霞有地留丹廖,尘世何人叩石函。劳吏风尘悉欲去,白云回首正多愁。”又《水调歌头·葛仙翁摆蓝池》词云:“幽径通灵迹,池水腻操蓝。也曾星映月浸,金鼎夜烧丹。几处垂杨路窄,不觉溪山奄画。红雨隔仙凡,镜彻照清影,一洗俗尘颜。流蕴藻,浮沆瀣,响风湍。仙翁一去碧落,云锁石桥湾。远近花边怨蝶,来往松稍愁鹤,惜别梦中山。徒依临寒碧,赢得片时闲。”邑人程曰鹏《水调歌头·葛仙翁池》词云:“翠点层山际,红染小桥秋。一溪盘绕仙迹,地涌碧泉流。昼霁银花捧日,夜静金鳞跃月,竹影鸟声幽。水鉴疏人立,縠皱乱云收。武彝曲,蓬海岛,华峰头,清凉仙界浣花,濯锦总难俦。不必炼丹龙井,岂待寻砂勾漏,此地即丹丘。尘土一为涤,真在葛天游。”
清乾隆十二年(1747年)《长葛县志》记载的“长社八景”有“葛仙灵池”。邑令阮公景咸《葛仙翁摆蓝池》诗云:“林峦幽曲日横斜,碧藓青苔杂野花。丹鼎不留池尚在,白云深处是仙家。”
民国十九年(1930年)《长葛县志》记载:“葛仙池,在县西三十里后河镇龙泉宫。昔吴人葛玄,从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经,世号葛仙翁。尝从吴主至溧阳。途中,风作舟覆,玄独立水上,衣履不濡。曾游长葛,采药陉山。暑月入池中,数日不出,后白日冲举。所遗池水,亘古不竭,滚滚上翻,浪花璀璨。相传以白布入池中即变蓝色,故俗称摆蓝池。池后有石甃,遇旱祷雨辄应,又名灵池。”
葛玄(164—244),字孝先,丹阳句容人,是抱朴子葛洪的伯祖父,三国著名高道,道教灵宝派祖师。葛洪《抱朴子》记述:“抱朴子者,姓葛,名洪,字稚川,丹阳句容人也。其先葛天氏。”又讲述了葛玄以左慈为师,修习道术,受《太清丹经》、《九鼎丹经》、《金液丹经》等炼丹经书,后传授给郑隐。相传他修道时常辟谷服食,擅符咒诸法,奇术甚多。后世道教尊称葛玄为“葛仙公”,又称“太极左仙公”。汉魏之际,葛玄到颍川寻根修道,隐居长社陉山之阳摆蓝池,暑中葛玄经常在摆蓝池中沐浴,后羽化升仙,故名葛仙翁池。历史上有许多文人、官员为之赋诗。
及至宋代,俗传摆蓝池中有黑龙潜入,遂呼为黑龙潭。每遇天旱,到黑龙潭祷雨辄应。徽宗时期,有一年春旱,颍昌府派人到陉山求雨,投虎头骨于潭中,【此求雨术的逻辑关系是:黑龙沉睡在潭底,有些怠职不作为,所以人间少雨。龙虎两强相遇,必然争斗,龙一旦破水而出,自然挟风带雨。】大雨果然随之而来。居住在颍昌府的苏辙见雨而喜,作《久旱,府中取虎头骨投陉山潭水,得雨戏作》诗以纪事:“陉山潭中黑色龙,经年懒卧泥沙中。嵩阳山中白额虎,何年一箭肉为土。龙虽生,虎虽死,天然猛气略相似,生不益人死何负?虎头枯骨金石坚,投骨潭中潭水旋。龙知虎猛心已愧,虎知龙懒自增气。山前一战风雨交,父老晓起看麦苗。君不见岐山死诸葛,真能奔走生仲达。”
长葛后河一带素有“南有天宝、北有龙泉”之说。“南有天宝”指的是石梁河南岸的天宝宫,属许昌市建安区艾庄回族乡。据《许州长社创建天宝宫》碑文记载:南宋理宗嘉熙四年(1240年)创立天宝观。元世祖至元六年(1269年)改观为宫。“北有龙泉”指的是长葛后河的龙泉宫。历史上,龙泉宫是长葛市最大的道教建筑,与天宝宫遥遥相望。葛仙灵池位于龙泉宫内。明朝末年,为防匪患,村民建龙泉寨。小洪河自寨西从寨中间穿过。
清嘉庆丁丑年间,池貌修建一新,杨佩章的大伯父杨命九亲书“葛仙灵池”于池北石栏上。池南有一石雕龙头,池水从龙口流出,淙淙有声。水温常年在18度以上,冬暖夏凉。池水烹茶,唇齿留香。池水南流,汇为一塘,灵池之水由龙口喷向塘内。塘中有亭,亭上悬有“观璨亭”匾额。塘内植荷,岸边栽柳,相映成趣,游人为之心旷神怡。可惜年久失修,亭子早已倾废。“文革”中又砸毁了石龙头。
现在的葛仙灵池为边长八尺的正方形井,水深丈余,清澈见底,呈深蓝色。池周围有石栏两重,石栏杆16根,栏杆上有石狮16个,形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连接石栏杆的石板上有石雕浮刻,有八仙过海、龙虎斗、卧牛飞马、玉质烂柯、梅花鹿等图案,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。
不仅长葛有葛仙灵池,汉时同郡的襄城县也有葛仙观。《大清一统志》记载:“焦赞山,在襄城县西南十八里,一名葛仙山,上有葛仙翁成道庵。按此山,即汉志所云鱼齿山也。”《舆地名胜志》记载:“葛元成道之所,有仙观、丹井诸迹。今山腰有葛仙观,观前有双井溶溶。井相隔五尺许,汲此则彼动,盖泉源潜相通贯也。即葛元丹井,色碧,味甘似乳,故又名乳泉。”明襄城教谕林鸾《葛仙丹井》诗云:“缩地仙人葛子玄,也来氾国养真元。丹烧灵井双双凿,碧引长年继继潺。溽暑可消游子渴,辘轳常灌道人园。携朋我亦闲登探,毕景留题寄鹤轩。”清郭守训《秋日游仙翁观》诗云:“何处求丹诀,山深草又荒。问年寻老树,留迹照空塘。药臼余红色,仙厨染翠香。我来盟法侣,心在意俱忘。”这些诗说明颍川郡的葛玄遗迹非虚,葛玄到长葛寻根问祖之事可得印证。